旅的来源

新百家姓排名:0

旅[旅,读音作lǚ(ㄌㄩˇ)]

一.姓氏渊源:
第一个渊源:源于姜姓,出自炎帝神农氏之第十五世伯夷,属于以国名为氏。
炎帝神农氏之第十五世,名伯夷,著名贤人,佐帝掌四岳,曾辅佐大禹治水。由于功劳巨大,帝舜晚年赐伯夷姓姜,赐氏为吕,并封他为吕侯,形成了吕氏部族。
吕氏部族早年活动于甘肃、青海交界的山岳地区,由于崇拜山岳之神,形成了四岳部落。在尧、舜、夏禹时代,四岳成为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,属羌人的一支,是姜姓的重要分支。
吕侯之后分衍为吕氏、甫氏、旅氏、申氏,就是后称的太岳,即四岳。其地在西周初期称旅国,或称西旅国,国民称西旅氏。
周武王姬发灭了商朝,安定天下,开通了西周王朝周围诸国与外族的通道。当时位于西周王朝西方的旅国,向周王朝进贡了训练好的獒犬。獒犬又凶猛又忠诚,帮着周武王外出游猎,很得周武王的欢喜。弟弟周召公姬奭怕周武王玩物丧志,便专门撰写了一篇文章《旅獒》,劝诫周武王不要玩物丧志,要继续修德慎行,重视贤能。
周召公在《旅獒》一文中严肃地指出,“有德行的人不会轻慢戏弄他人。如果轻慢戏弄了官吏,他们便不会尽心,轻慢戏弄了百姓,他们便不会尽力,至于迷恋和沉溺于所喜好的或者新奇的事物,这不但耗费精力,而且会令人丧失志向。”周召公称这样的现象叫“玩人丧德,玩物丧志”。周召公还提醒周武王:“如果不注意小节,最终会害了大德,那就象要用土堆积一座九仞的高山,少了一筐土便会功亏一篑”。
周召公所说的“篑”就是装土的筐子,是说要建成一座九仞高的山,要一筐一筐地往上堆积沙石泥土,堆到差不多了,只要再加一筐土就能大功告成。可如果没能坚持到底,只差最后一筐土没加上去,那么这座九仞高的山就不算建成,就会前功尽弃、功败垂成。
旅国之民有以国为姓氏者,称旅氏。旅氏分衍出中国最早的李氏。
注:
仞,古代计量单位,向上量算为“仞”。西周时期一仞为八尺,周尺的一尺合今市尺的七寸,即二十三厘米。周召公所说的九仞,即比喻为很高。在古代,“九”为大衍之数,极高、极大之意。
衍数,为国教道学的修炼之关,“三”为入衍,修行有善;“五”为小衍,修炼有成;“七”为中衍,可御人灾;“九”为大衍,能抗天难;“十三”为上衍,举升为仙;“三十三”为觉衍,入天庭最高顶兜率宫,与玉帝齐阶;“九十九”为极衍,与天同寿。可叹的是古往今来,只有老子李耳一人修炼至三十三衍数,骑青牛入兜率。

第二个渊源:源于姬姓,出自西周时期大夫子旅之后,属于以先祖名字或官职称谓为氏。
据史籍《风俗通》记载:“旅,周大夫子旅之后。”
子旅,实际上为统管旅帅之官,是西周时期军队建制中的军官,相当于今天的一个方面军军司令,官阶甚高,受赐有鼎。
旅,西周时期的军制,以五百兵为一旅,设置旅帅统领。在典籍《周礼·夏官·司马》中记载:“凡制军……五百人为旅,旅帅皆下大夫。”在唐朝时期,折冲府卫士的编制有团,团下有旅,旅置旅帅,秩从八品上阶;亲王府的旅帅,则秩从七品下阶。清朝太平天国时期仿周制于民政,将农村每五百家设为一旅,以旅帅为其行政长官,相当于今天的行政村村民委员会主任。
子旅,就是掌管某一方面守边、治安、作战的数旅之长官,汉史中误称以为名字。
子旅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官称或名字为姓氏者,称子旅氏,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旅氏。

第三个渊源:源于姬姓,出自西周时期的旅人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
旅人,西周时期禁宫之中掌管割烹之事的官,就是负责御厨的官员。
在典籍《仪礼·公食大夫礼》中记载:“雍人以俎人,呈于鼎南;旅人南面加匕于鼎,退。”在西周时期,旅人为雍人之属,为旅食范围。旅食,指入官而未受正禄之士,就是具有官的身份,而没有封授实职者。
旅人,有终生未授实禄的,其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官称别号为姓氏者,称旅氏。

第四个渊源:源于姬姓,出自西周时期的旅贲氏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
旅贲氏,是西周时期的军制官位,隶属于周王朝夏官所辖。诸侯国也都有旅贲。
旅贲,就是君王的侍从警卫的武士,在君王、诸侯外出时,旅贲氏掌执戈盾,夹护王车而行,左八人,右八人,车止则还要扶轮,防止车子乱溜。西汉时期,加设旅贲令,隶属于卫尉。到南北朝末期的北周时期,旅贲大增,设有旅贲率,为君主亲军卫队即禁军机构的“六率”之一,分左、右旅贲率,执掌君主外出时的两侧护卫之责。
在旅贲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,称旅贲氏,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旅氏、贲氏。

第五个渊源:源于姬姓,出自西周时期的旅师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
旅师,师西周时期负责掌征粟税的官员。在史籍《周礼·地官·旅师》中记载:“旅师掌聚野之耡粟、屋粟、间粟,而用之以质剂济民。”
耡即锄,野即远郊。凡在井田从事生产者,一年之中出九天的税,称耡粟。凡民众有地而不从事耕作者,先罚三天的税,称屋粟。闲民不务正业,罚收一天之税,称间粟。
西周的这种税收政策,在于鼓励民间积极从事农业生产,也保障王室的食粟之源。
旅师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,称旅师氏,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旅氏、师氏。

第六个渊源:源于芈姓,出自春秋时期楚庄王熊旅,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。
楚庄王熊旅(公元前?~前591年),又称芈旅、熊侣,是楚国君主,春秋五霸之一,公元前613~前591年在位。
楚庄王非常重视选择人才,先后得到伍参、苏从、孙叔敖、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将的辅佐。楚庄王初年,楚国发生贵族暴乱,邻近的群蛮等也乘机骚扰。楚庄王平息乱事,在内政方面作了一些改革,赏罚分明,群臣和睦,百姓安居乐业,国力日益强盛,为取得霸业奠定了基础。
公元前611年,楚庄王攻灭庸国。公元前606年,楚庄王伐陆浑之戎(今河南伊川)后,陈兵问鼎于周王朝城郊,以示有吞周之意。接着,楚庄王又破陈围郑,当晋国出兵救郑国时,两军大战于邲(今河南郑州),晋军败绩,史称邲之战。此后,鲁、郑、陈、宋等中原诸国先后归附于楚国,楚庄王遂称霸中原。
楚庄王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,称旅氏、侣氏。

第七个渊源:源于官称,出自西周时期至战国初期亚旅(上大夫)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
“亚旅”之称,源出典籍《诗·周颂·载芟》的记载:“侯主侯伯,侯亚侯旅。”毛传曰:“亚,仲叔也;旅,子弟也。”亚旅,在周朝乃至战国时期指周王朝与诸侯国的大夫。后专指上大夫,是上大夫的别称。后民间亦用来泛指兄弟及众子弟。
大夫,官名。在先秦诸侯国中,国君之下有设卿、大夫、士三级,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。秦、汉以后,中央王朝要职中有御史大夫,备顾问者有谏大夫、中大夫、光禄大夫等。至唐、宋时期,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,至明、清以后废黜。
在隋、唐时期,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。清朝高级文职官阶称大夫,武职官阶则称将军。宋徽宗赵佶在其政和年间(公元1111~1118年)重订官阶时,在医官中别置“大夫”以下官阶,故今仍沿称医生为大夫。明、清职事官不用大夫为官名。
在春秋战国时期,有上大夫之后裔子孙以先祖官称别号为姓氏,称亚旅氏,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亚氏、旅氏。

二.郡望:
南安郡:西汉时期置县,治所在狄道(今甘肃陇西)。东汉朝中平五年戊辰(公元188年)分汉阳郡再置郡,治所亦在狄道(今甘肃陇西渭水南岸),其时辖地在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、武山县一带地区。南北朝时期的梁国天监年间(公元502~519年)亦置南安郡,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西部各县,为全省三郡之一,辖兴、泉、漳三地。隋朝开皇九年己酉(公元589年)改郡为县。

三.历史名人:
旅 卿:(生卒年待考),著名汉朝大臣。
汉高祖刘邦属下功臣,初晋封昌平侯。
汉高祖八年(公元前194年),旅卿以军功封侯千户,后封为圉侯,食邑昌(今山东诸城昌城镇),称昌平侯,有昌平国。
至汉孝景三年(公元前154年),旅卿之子旅通坐谋反之罪,国除。

旅美媛:(公元1948~今),女;浙江永康人。著名地方工会工作者。
浙江省永康市城关五金厂工会主席。她主管厂供销工作,每年有一半以上时间在外采购材料,推销产品。她组织建立了一支过硬的供销队伍,制定了定人定片定线定点等一系列供销制度,使供销工作日渐旺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