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的来源
新百家姓排名:0
京[京,读音作jīng(ㄐㄧㄥ)]
一.姓氏渊源:
第一个渊源:源于姬姓,出自春秋时期郑武公之子公子段的封地,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。
春秋时期,郑国君主郑武公姬掘突(公元前?~前744年)之子公子段(公叔段、太叔段、共叔段)被封于京(今河南郑州荥阳京襄城),其后人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,称京氏。
郑武公是郑桓公姬友的长子,初任周平王姬宜臼的上卿。他乘护送周平王东迁都城至洛阳之机,先后攻灭了郐国、虢国,建立了新的郑国,定都于新郑(今河南新郑)。郑国在春秋初年为强国,后逐渐衰落。共历二十三君,时四百三十一年,于公元前375年最终为韩国所灭。
郑武公有两个儿子,大儿子是在他母亲武姜氏睡梦中生下的,取名为姬寤生。二儿子名姬段,长大后一表人才,面如傅粉而且有力,唇若深朱却又善射,武姜氏十分喜欢姬段,所以想立姬段为世子。但郑武公以长幼为序,没有答应。
郑武公去世后,长子姬寤生即位,就是郑庄公。武姜氏偏爱姬段,便屡次在郑庄公面前替叔段要求封邑:先要制邑(今河南汜水),郑庄公因为那是一处险塞,不肯给姬段;武姜氏又要京邑,郑庄公便答应了,封姬段在京,世人称之为京城太叔。
姬段封于京邑以后,一心想争夺郑国君主之位。他第一步先命郑国的西鄙、北鄙的地方兼属于自己,不久又把这两处地方完全划做自己的领土,一直达到廪延(今河南延津)。第二步他便修筑城池,招练兵马,并与母亲武姜氏密谋约好日期,请她做内应,一举攻破郑国都城。
郑庄公掌握这些阴谋后,先不动声色,等待姬段自己暴露反叛之情。姬段和武姜氏自以为得计,积极准备,然后在一切就事时,郑庄公突然命大夫公子吕带了二百乘兵车去打京城。姬段没料到京城里所有的民众都背叛自己,一败涂地,只得逃到鄢邑(今河南鄢陵)。郑庄公又指挥兵将追打过去,姬段立足不住,远逃到共邑(今河南辉县),并在那里自杀了。
在太叔段初封京城的时候,大夫祭仲曾劝谏郑庄公道:“京城太高大了。把这地方封给太叔是很不妥当的。”郑庄公装着很无奈的样子说道:“这是太夫人姜氏的意思啊,有什么办法?”祭仲又说:“她哪里会厌足,不如提早防备,不要使他们的势力发展开来才好。”郑庄公就说:“他们多做不合理的事情,一定会自走到死路上去的,你姑且候着罢!”
等到了姬段的势力渐渐发展的时候,又有公子吕一再劝谏郑庄公,叫他赶快翦除姬段。郑庄公却说:“不必,他们的势力变得愈雄厚,便崩倒得愈快!”
由此可见郑庄公的处心积虑,要想加重姬段的罪状,以便一举将他除掉。可见郑庄公的手段是何等的毒辣!而后的郑国所以不致造成分裂的局面,也就靠着郑庄公的深谋远虑。
姬段逃奔共邑的时候,其子公孙滑逃到卫国,卫国为了他而起兵伐郑,曾一度打到郑都东门,还夺取了廪延。郑庄公也起用了周王室同虢国的兵马回击卫国,以为报复。
之后,郑庄公趁卫国内乱,再次起兵侵扰他们的郊野,回报了当初卫军围困郑都东门一役的仇恨。卫国不服,也用了南燕国(今河南延津)的兵马去回打郑国,却被郑国用埋伏夹攻之计杀了个大败。
在当年,不仅卫国不是郑国的对手,就是宋国也被郑国动用了周王室的军队连同邾国(今山东邹县)之兵打进了外城;宋国虽起兵报复,也没有得到便宜。这时的郑国又先向陈国求和,陈侯开始迷信宋、卫两国,不许,郑庄公又把陈国打得大败,逼迫陈国与自己联姻。
当时的齐国看见宋、卫、郑等国互相攻伐,想来做个和事老,便于温的地方召会三国,在瓦屋的地方结了一次盟。不料口水未干,郑庄公就借了宋公“不共王职”的罪名,自说奉了周王的命起兵伐宋。鲁国也因宋国不来告警,而与宋国绝了交好。郑庄公便乘机联合了鲁、齐两国再伐宋国。鲁兵打败了宋兵,郑兵夺取了宋国的都邑、防邑,做人情送给鲁国,讨得鲁国的好感。后宋国也联合了卫、蔡两国的兵反击郑国,三国联军却被郑国军队在戴(今河南考城)打得全军覆没,此后郑国又连次伐宋,把宋国打得喘不过气来,于是宋国就发生了内乱,国力大衰。
这次事件,造就了一代春秋霸主郑庄公。
姬段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便以原封邑名称为姓氏者,称京氏;有以逃国名称为姓氏者,称共氏;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,称段氏。
京氏、共氏、段氏的这三支族人,同宗同源,皆出姬姓古郑国。
第二个渊源:源于姜姓,出自春秋初期齐国复姓京城氏,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。
西周初期,齐国近居京畿之地的住民,取京城为姓氏,复姓京城氏。
当年愚公的邻居中,就有京城氏一家,他去游学鲁国,回来之后成为了一个手工业者,掌握的冶铁、制车之技可以说是当时先进技术的代表。在愚公移山的过程中,智叟曾命长子“荷担而从”,而京城氏则命其子“随焉”。
京城氏用铜器制作了挖掘工具交给愚公,提高了愚公的工效。后来在京城氏逝世后,其孀妻有遗男,始龀(七岁),即跳往助之。
京城氏,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京氏者。
第三个渊源:源于改姓,属于因故改姓为氏。
京房,(公元前77~前37年),本姓李,字君明,东郡顿丘人(今河南清丰)。治今文《易》,学于孟喜门人焦延寿,焦延寿后入京,京房随之,后成为西汉今文《易》学中“京氏学”之开创者。
汉元帝刘奭执政时,立京房为博士。京房好讲灾异,屡次上疏,以灾异推论时政之得失。后因其劲奏石显等人专权,被出为魏郡太守(今河北临漳)。不久,又遭石显等举奏以泄密、诽谤政治等罪名,被惨杀。
李房推律之后,自定为京氏,以求在京畿兴旺发达,遂改姓名为京房,其后裔子孙遂以“京”为衍族姓氏。
二、迁徙分布
(缺)京姓出自姬姓,春秋时期郑武公的小儿子共段叔被封于京,简称京叔段,他的后裔便以被封的邑名作为自己的姓氏,于是有了京氏。到了汉代的时候,有一个大臣、音乐家叫做京房,因得罪朝内权贵,元帝的时候被捉,投入监狱,后在监狱中死去。他的后代为了避免仇杀,于是有的将京姓改为经姓。故今天的京姓族人较少,望居谯郡(东汉建安年间置,相当于今天安徽、河南二省之间地区)。
三、历史名人
京 房:字君明,本姓李。西汉东郡顿邱人,因其爱好吹奏音律,自定京氏,曾任魏郡太守,后来被宦官石显所害。受《易》于梁人焦延寿,其学以纳甲、八宫、世应、飞伏、五星四气等妄言灾异。由《汉书·艺文志》看,当时有《孟氏京房》十一篇,《灾异孟氏京房》六十六篇,《京氏段嘉》十二篇。至隋,京氏《易》尚存十种,七十三卷。西汉孟喜及京房易的特点,把卦爻配以月日星辰,把周易与阴阳消长紧密的结合起来,并强调天地人三才一体之论。人在宇宙间,日月运行与人事有着密切的关系。“阴阳运转有无之象,配乎人事八卦,仰观俯察在乎,人有隐显灾祥”(京易)。阴阳消长,天体运行是宇宙自然的客观替身,是不能改变的,顺其者和谐,逆其者悖乱。京房氏上承三才之道与天人合一之说,把阴阳五行,日月星辰纳入到卦中,用数学积算的模式推断灾祥,这一完整的易学体系实现了周易预测的占筮实用化。然而京房易绝大部分都己失传。流传下来的,只有三卷《京房易传》。至清朝时将其编入四库之中,其遗法就是流传于民间的火珠林法。自从京房易学在西汉出现以后,数千年来流传不衰,历代都有学者对此术进行研究、充实、修正、提高,其著作层出不穷。如晋代的《洞林》、唐宋时的《火珠林》、明代时的《断易天机》、《卜筮元龟》、《易林补遗》、《易冒》、《卜筮全书》,以及前清的《易隐》,乾嘉之后的《增删卜易》与《卜筮正宗》。
京相璠:晋代著名学者、地图学家。他和裴秀(223-271)等人所著《禹贡九州地域图记》十八篇并绘制:“一寸为百里。”的全国地图《方丈图》,并总结出“制图六体”,即分率(比例尺)、准望(方位)、道里(距离)、高下(地势起伏)、方邪(倾斜角度)、迂直(河流道路的曲直)作为绘图六原则。而放马滩木板地图除没有明确的分率外,余皆具备,这说明当时的绘图水平是相当高的。否则,怎么会有“秦亡,刘邦入咸阳,收秦图,书而藏之”呢?这些地图基本上反映了战国晚期至秦统一时我国最早的县——邽县的地理概况。是世界上迄今尚有文献记载的地图制图学水平最高的基本理论。
京 夫:(公元1942~今),陕西商州人。著名现代作家。
1960年毕业于陕西商州师范学院。中国作协会员、陕西省作协常务理事,商州市委副书记(兼职)。陕西省作协一级作家。1962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。
出版有短篇小说集《深深的脚印》、散文集《海贝》、长篇小说《新女》、《文化层》、《八里情仇》。其中短篇小说《手杖》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,《娘》获1981年当代小说奖,《在治安办公室里》获第一届金盾文学奖,《人的正名》获第一届“中国潮”报告文学奖。短篇小说《陈跛子与裘队长》曾翻译为英文,《八里情仇》亦在台湾出版,成为1994年度之畅销书。
至今已发表短篇小说近百篇,中篇小说二十余篇,长篇小说三部,计三百万字。享受突出贡献专家待遇。
四、郡望堂号
1、郡望
谯 郡:汉建安末置,治谯县。西汉将谯县划分在沛郡之下,三国魏王曹操在建安末年将其升格为郡,治谯县(即今安徽省亳州市。曹操是谯县人)。隋朝将谯郡改为谯州,隋炀帝登基后废州,复名谯郡。唐贞观八年更名为亳州,但还保留谯郡之名。管辖地区在安徽省亳州一带。
京 兆:京兆原本为京兆尹,“尹”为太守。西汉太初元年(公元前104年)改右内史置京兆尹,为三辅之一,治所在长安(今陕西西安)。
武威郡:西汉元狩二年(公元前121年)在原匈奴休屠王的地域置郡,治所在武威(今甘肃民勤)。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黄河以西、武威以东的地区。
扶风郡:周朝时期置郡,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、咸阳市一带地区。
2、堂号(缺)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【京姓宗祠通用对联】
〖京姓宗祠六言通用联〗
土地述春秋别;
占验明河洛书。
——佚名撰京姓宗祠通用联
上联典指晋代人京相璠,曾著《春秋土地名》三卷。下联典指西汉顿丘人京房,字君明,本姓李,推律自定为京氏。研究《周易》,善于用灾变来解释时事;又喜欢音律。举孝廉为郎,官至魏郡太守。著有《京氏易传》。“河洛”,即河图洛书,古代儒家关于《周易》和《洪鲍》两书来源的传说。《易·系辞上》说:“河出图,洛出书,圣人则之。”传说伏羲氏时,有龙马从黄河出现,背负“河图”;有神龟从洛水出现,背负“洛书”。伏羲根据这图、书画成八卦,就是后来《周易》的来源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〖京姓宗祠七言通用联〗
土地述春秋之别;
占验明河洛之书。
——佚名撰京姓宗祠通用联
上联典指晋代人京相璠。下联典指西汉顿丘人京房。(同上,见上联释)
一.姓氏渊源:
第一个渊源:源于姬姓,出自春秋时期郑武公之子公子段的封地,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。
春秋时期,郑国君主郑武公姬掘突(公元前?~前744年)之子公子段(公叔段、太叔段、共叔段)被封于京(今河南郑州荥阳京襄城),其后人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,称京氏。
郑武公是郑桓公姬友的长子,初任周平王姬宜臼的上卿。他乘护送周平王东迁都城至洛阳之机,先后攻灭了郐国、虢国,建立了新的郑国,定都于新郑(今河南新郑)。郑国在春秋初年为强国,后逐渐衰落。共历二十三君,时四百三十一年,于公元前375年最终为韩国所灭。
郑武公有两个儿子,大儿子是在他母亲武姜氏睡梦中生下的,取名为姬寤生。二儿子名姬段,长大后一表人才,面如傅粉而且有力,唇若深朱却又善射,武姜氏十分喜欢姬段,所以想立姬段为世子。但郑武公以长幼为序,没有答应。
郑武公去世后,长子姬寤生即位,就是郑庄公。武姜氏偏爱姬段,便屡次在郑庄公面前替叔段要求封邑:先要制邑(今河南汜水),郑庄公因为那是一处险塞,不肯给姬段;武姜氏又要京邑,郑庄公便答应了,封姬段在京,世人称之为京城太叔。
姬段封于京邑以后,一心想争夺郑国君主之位。他第一步先命郑国的西鄙、北鄙的地方兼属于自己,不久又把这两处地方完全划做自己的领土,一直达到廪延(今河南延津)。第二步他便修筑城池,招练兵马,并与母亲武姜氏密谋约好日期,请她做内应,一举攻破郑国都城。
郑庄公掌握这些阴谋后,先不动声色,等待姬段自己暴露反叛之情。姬段和武姜氏自以为得计,积极准备,然后在一切就事时,郑庄公突然命大夫公子吕带了二百乘兵车去打京城。姬段没料到京城里所有的民众都背叛自己,一败涂地,只得逃到鄢邑(今河南鄢陵)。郑庄公又指挥兵将追打过去,姬段立足不住,远逃到共邑(今河南辉县),并在那里自杀了。
在太叔段初封京城的时候,大夫祭仲曾劝谏郑庄公道:“京城太高大了。把这地方封给太叔是很不妥当的。”郑庄公装着很无奈的样子说道:“这是太夫人姜氏的意思啊,有什么办法?”祭仲又说:“她哪里会厌足,不如提早防备,不要使他们的势力发展开来才好。”郑庄公就说:“他们多做不合理的事情,一定会自走到死路上去的,你姑且候着罢!”
等到了姬段的势力渐渐发展的时候,又有公子吕一再劝谏郑庄公,叫他赶快翦除姬段。郑庄公却说:“不必,他们的势力变得愈雄厚,便崩倒得愈快!”
由此可见郑庄公的处心积虑,要想加重姬段的罪状,以便一举将他除掉。可见郑庄公的手段是何等的毒辣!而后的郑国所以不致造成分裂的局面,也就靠着郑庄公的深谋远虑。
姬段逃奔共邑的时候,其子公孙滑逃到卫国,卫国为了他而起兵伐郑,曾一度打到郑都东门,还夺取了廪延。郑庄公也起用了周王室同虢国的兵马回击卫国,以为报复。
之后,郑庄公趁卫国内乱,再次起兵侵扰他们的郊野,回报了当初卫军围困郑都东门一役的仇恨。卫国不服,也用了南燕国(今河南延津)的兵马去回打郑国,却被郑国用埋伏夹攻之计杀了个大败。
在当年,不仅卫国不是郑国的对手,就是宋国也被郑国动用了周王室的军队连同邾国(今山东邹县)之兵打进了外城;宋国虽起兵报复,也没有得到便宜。这时的郑国又先向陈国求和,陈侯开始迷信宋、卫两国,不许,郑庄公又把陈国打得大败,逼迫陈国与自己联姻。
当时的齐国看见宋、卫、郑等国互相攻伐,想来做个和事老,便于温的地方召会三国,在瓦屋的地方结了一次盟。不料口水未干,郑庄公就借了宋公“不共王职”的罪名,自说奉了周王的命起兵伐宋。鲁国也因宋国不来告警,而与宋国绝了交好。郑庄公便乘机联合了鲁、齐两国再伐宋国。鲁兵打败了宋兵,郑兵夺取了宋国的都邑、防邑,做人情送给鲁国,讨得鲁国的好感。后宋国也联合了卫、蔡两国的兵反击郑国,三国联军却被郑国军队在戴(今河南考城)打得全军覆没,此后郑国又连次伐宋,把宋国打得喘不过气来,于是宋国就发生了内乱,国力大衰。
这次事件,造就了一代春秋霸主郑庄公。
姬段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便以原封邑名称为姓氏者,称京氏;有以逃国名称为姓氏者,称共氏;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,称段氏。
京氏、共氏、段氏的这三支族人,同宗同源,皆出姬姓古郑国。
第二个渊源:源于姜姓,出自春秋初期齐国复姓京城氏,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。
西周初期,齐国近居京畿之地的住民,取京城为姓氏,复姓京城氏。
当年愚公的邻居中,就有京城氏一家,他去游学鲁国,回来之后成为了一个手工业者,掌握的冶铁、制车之技可以说是当时先进技术的代表。在愚公移山的过程中,智叟曾命长子“荷担而从”,而京城氏则命其子“随焉”。
京城氏用铜器制作了挖掘工具交给愚公,提高了愚公的工效。后来在京城氏逝世后,其孀妻有遗男,始龀(七岁),即跳往助之。
京城氏,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京氏者。
第三个渊源:源于改姓,属于因故改姓为氏。
京房,(公元前77~前37年),本姓李,字君明,东郡顿丘人(今河南清丰)。治今文《易》,学于孟喜门人焦延寿,焦延寿后入京,京房随之,后成为西汉今文《易》学中“京氏学”之开创者。
汉元帝刘奭执政时,立京房为博士。京房好讲灾异,屡次上疏,以灾异推论时政之得失。后因其劲奏石显等人专权,被出为魏郡太守(今河北临漳)。不久,又遭石显等举奏以泄密、诽谤政治等罪名,被惨杀。
李房推律之后,自定为京氏,以求在京畿兴旺发达,遂改姓名为京房,其后裔子孙遂以“京”为衍族姓氏。
二、迁徙分布
(缺)京姓出自姬姓,春秋时期郑武公的小儿子共段叔被封于京,简称京叔段,他的后裔便以被封的邑名作为自己的姓氏,于是有了京氏。到了汉代的时候,有一个大臣、音乐家叫做京房,因得罪朝内权贵,元帝的时候被捉,投入监狱,后在监狱中死去。他的后代为了避免仇杀,于是有的将京姓改为经姓。故今天的京姓族人较少,望居谯郡(东汉建安年间置,相当于今天安徽、河南二省之间地区)。
三、历史名人
京 房:字君明,本姓李。西汉东郡顿邱人,因其爱好吹奏音律,自定京氏,曾任魏郡太守,后来被宦官石显所害。受《易》于梁人焦延寿,其学以纳甲、八宫、世应、飞伏、五星四气等妄言灾异。由《汉书·艺文志》看,当时有《孟氏京房》十一篇,《灾异孟氏京房》六十六篇,《京氏段嘉》十二篇。至隋,京氏《易》尚存十种,七十三卷。西汉孟喜及京房易的特点,把卦爻配以月日星辰,把周易与阴阳消长紧密的结合起来,并强调天地人三才一体之论。人在宇宙间,日月运行与人事有着密切的关系。“阴阳运转有无之象,配乎人事八卦,仰观俯察在乎,人有隐显灾祥”(京易)。阴阳消长,天体运行是宇宙自然的客观替身,是不能改变的,顺其者和谐,逆其者悖乱。京房氏上承三才之道与天人合一之说,把阴阳五行,日月星辰纳入到卦中,用数学积算的模式推断灾祥,这一完整的易学体系实现了周易预测的占筮实用化。然而京房易绝大部分都己失传。流传下来的,只有三卷《京房易传》。至清朝时将其编入四库之中,其遗法就是流传于民间的火珠林法。自从京房易学在西汉出现以后,数千年来流传不衰,历代都有学者对此术进行研究、充实、修正、提高,其著作层出不穷。如晋代的《洞林》、唐宋时的《火珠林》、明代时的《断易天机》、《卜筮元龟》、《易林补遗》、《易冒》、《卜筮全书》,以及前清的《易隐》,乾嘉之后的《增删卜易》与《卜筮正宗》。
京相璠:晋代著名学者、地图学家。他和裴秀(223-271)等人所著《禹贡九州地域图记》十八篇并绘制:“一寸为百里。”的全国地图《方丈图》,并总结出“制图六体”,即分率(比例尺)、准望(方位)、道里(距离)、高下(地势起伏)、方邪(倾斜角度)、迂直(河流道路的曲直)作为绘图六原则。而放马滩木板地图除没有明确的分率外,余皆具备,这说明当时的绘图水平是相当高的。否则,怎么会有“秦亡,刘邦入咸阳,收秦图,书而藏之”呢?这些地图基本上反映了战国晚期至秦统一时我国最早的县——邽县的地理概况。是世界上迄今尚有文献记载的地图制图学水平最高的基本理论。
京 夫:(公元1942~今),陕西商州人。著名现代作家。
1960年毕业于陕西商州师范学院。中国作协会员、陕西省作协常务理事,商州市委副书记(兼职)。陕西省作协一级作家。1962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。
出版有短篇小说集《深深的脚印》、散文集《海贝》、长篇小说《新女》、《文化层》、《八里情仇》。其中短篇小说《手杖》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,《娘》获1981年当代小说奖,《在治安办公室里》获第一届金盾文学奖,《人的正名》获第一届“中国潮”报告文学奖。短篇小说《陈跛子与裘队长》曾翻译为英文,《八里情仇》亦在台湾出版,成为1994年度之畅销书。
至今已发表短篇小说近百篇,中篇小说二十余篇,长篇小说三部,计三百万字。享受突出贡献专家待遇。
四、郡望堂号
1、郡望
谯 郡:汉建安末置,治谯县。西汉将谯县划分在沛郡之下,三国魏王曹操在建安末年将其升格为郡,治谯县(即今安徽省亳州市。曹操是谯县人)。隋朝将谯郡改为谯州,隋炀帝登基后废州,复名谯郡。唐贞观八年更名为亳州,但还保留谯郡之名。管辖地区在安徽省亳州一带。
京 兆:京兆原本为京兆尹,“尹”为太守。西汉太初元年(公元前104年)改右内史置京兆尹,为三辅之一,治所在长安(今陕西西安)。
武威郡:西汉元狩二年(公元前121年)在原匈奴休屠王的地域置郡,治所在武威(今甘肃民勤)。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黄河以西、武威以东的地区。
扶风郡:周朝时期置郡,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、咸阳市一带地区。
2、堂号(缺)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【京姓宗祠通用对联】
〖京姓宗祠六言通用联〗
土地述春秋别;
占验明河洛书。
——佚名撰京姓宗祠通用联
上联典指晋代人京相璠,曾著《春秋土地名》三卷。下联典指西汉顿丘人京房,字君明,本姓李,推律自定为京氏。研究《周易》,善于用灾变来解释时事;又喜欢音律。举孝廉为郎,官至魏郡太守。著有《京氏易传》。“河洛”,即河图洛书,古代儒家关于《周易》和《洪鲍》两书来源的传说。《易·系辞上》说:“河出图,洛出书,圣人则之。”传说伏羲氏时,有龙马从黄河出现,背负“河图”;有神龟从洛水出现,背负“洛书”。伏羲根据这图、书画成八卦,就是后来《周易》的来源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〖京姓宗祠七言通用联〗
土地述春秋之别;
占验明河洛之书。
——佚名撰京姓宗祠通用联
上联典指晋代人京相璠。下联典指西汉顿丘人京房。(同上,见上联释)